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老钱庄
人大的学生也太爽了吧,竟然能跟学校书记“扩列”了!
9月7日上午,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的“RUC小浪花”发文确认,小红书账号@人大刚子确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个人账号。
来源:小红书作者“空明流光”
9月7日下午,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处获悉,张东刚不仅自己“下场”,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,“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、立马下场、及时回复、快速解决(问题)!这样,与我打好配合!上述建议主要是针对和学生直接联系较多的校内相关部门部、处长提出的。
老钱庄
“人大刚子”的账号,看上去“朴实无华”,头像是一个“耳机”,也没有加V认证,但是“起号”速度极快,截至9月8日上午10点半,粉丝已经超过4万了,可见,学生是真的有很多话想对“刚子”说,也有很多问题想让“刚子”解决。
毕竟,“刚子书记”刚玩小X书没几天,大大小小的问题已经回复了不少。学生问食堂能不能加水果、博士生能不能涨工资、苏州校区能否扩建教学楼,他随即回应“地下一层就有”“已经研究,敬请期待”“今年争取开工,建筑面积很大哟”……不打官腔、不绕弯子,实实在在的回应和解决,把和学生之间的好感度和信任度都拉满了。不少人大学生都表示,“好友列表”太有“实力”,令人骄傲又安心。
“刚子书记”回复学生诉求 来源:网络截图老钱庄
在不少人印象中,高校领导多与“典礼、会议、讲话稿”三件套绑定,和学生距离很远,像是在另一个次元。当人民大学的“一把手”从行政高台走向社交平台,从高高在上的“张书记”变成评论区里的“刚子”,改变的不仅是称呼和印象,更是大学的治理姿态和情感温度。这种面对面,实打实的交流和互动,比任何宣传都更能直接快速地,拉近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。
更难得的是,“人大刚子”的 “下场”并非心血来潮的“官宣式入驻”,而是先“潜水”观察、熟悉语境、观察生态,再自然互动,悄悄回复学生的帖子。这种不喧哗、不突兀的融入,藏着真正的诚意。不是为了赶时髦,更是真的来“做网友”,想走进学生的日常语境,听听那些没被写进汇报总结中的心里话。当校领导放下身段,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来“混个眼熟”,消弭的不只是物理距离,更是心理上的疏离感,这恰恰是“以学生为本”最生动的实践。
当然,网络信息包罗万象,既然开了号,听到的必然不一定是好话。已经有网友在问:为什么校长书记信箱的投稿不答复,在小红书上回复是作秀吗?
其实,与高校传统的意见反馈机制相比,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:有事情直接和书记谈。响应更快、反馈更真、氛围更松,让普通师生敢于开口、乐于开口,也让管理者能听见最真实的一线声音。但是,这也并不代表着传统的反馈渠道就该理所当然地缓慢和失灵,相反,应该让这些渠道更便捷,更畅通。毕竟,书记那么忙都有时间上网回复学生,其他部门有什么理由对学生诉求置之不理,拖拖拉拉?
人民大学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也开始回复学生诉求 来源:网络截图
所以,张东刚不仅自己 “下场”,还建议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部处长们 “亮明身份、立马下场,打好配合”,就是为了解决沟通不畅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也是为了破解 “社媒沟通” 可能陷入的 “一人忙、众人闲” 困境。当每个部门都成为回应诉求的 “窗口”,学生的问题就能分流解决,不用全堆到 “一把手” 那里,这才是构建高校社媒长期沟通机制的关键。
唯有让 “互动” 成为常态、让 “解决” 形成合力,既要保持 “刚子” 式的活泼亲切,避免陷入 “官样互动” 的尴尬;也要守住严谨负责的底线,每一句承诺都要落到实处,才能避免 “一阵风” 式的作秀,真正在每一个治理细节中体现“双向奔赴”的热情。
在这个社媒深度融入生活的时代,“刚子书记”的探索带了个好头。期待更多高校、甚至更多职能部门的领导能够跟一跟这阵“清风”老钱庄,用民众喜欢的方式沟通,用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,让更多“刚子书记”出现在大家的“好友圈”,让更多诉求能够被及时听见,迅速回应,让更多人切身体会到:以人为本的大学之道,可以在书卷墨香中传承,也可以在鲜活流量中生长。
全赢随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